柔石(1902年9月28日-1931年2月7日),男,本名赵平福,宁波市宁海县人,民国时期作家、翻译家、革命家,中国共产党员,左联五烈士之一。
人物生平
1902年9月28日,柔石出生在浙江省宁海县城的一个小商人家庭。他本姓赵,名平福,后改为平复。其笔名除柔石外,还有金桥、赵璜、刘志清等多个。
1911年,柔石入宁海县正学小学就读。1917年,柔石于县城正学小学堂毕业后,考至台州省立第六中学,嫌学校学费昂贵而且办理不善,退学在家自修。
1918年,柔石考入杭州省立第一师范,受教于经亨颐、李叔同、夏丐尊等进步名士。
1919年,五四运动和“一师学潮”,给柔石深刻的思想影响。
1921年10月,柔石参加了新文学作家叶圣陶、朱自清任顾问,浙一师同学潘漠华、冯雪峰负责的“晨光文学社”,从此开始以实际行动投身于新文学运动中。
1923年夏天,柔石从浙一师毕业,应聘到杭州当家庭教师。因与自己“教育救国”的抱负相去甚远,不到半年,他就辞教回乡。
1924年春,柔石经亲戚吴文钦引荐,赴慈溪普迪小学(现慈城)执教。这一年里,他的教学生活条件较为简朴。在此期间,他接触到了许多学生。除日常教学外,他持续进行文学创作。最后,因参加学校同仁组织的读书会,并为读书会创办者遭无理辞退抱不平,与校长争执被辞退。
1925年元旦,柔石自费出版第一部小说集《疯人》。同年2月,赴北京大学作旁听生,专修哲学、英文两课。当时,鲁迅正在北京大学兼“中国小说史”和“文艺理论”课,柔石常去听课,课余仍从事创作,四幕喜剧《人间喜剧》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。
1926年春,柔石离京南下,为生计奔波于沪、杭之间。“三·一八”惨案后,黑暗的现实使他深受教育,民主思想进一步发展,散文《诅咒》以及长篇小说稿《旧时代之死》均写于此时。同年秋,因病返家休养。后应友人聘请,赴镇海中学任教,并任该校教务主任。
1927年秋,柔石返回家乡,在宁海中学任国语、音乐等课程。在此期间,柔石选录古今中外优秀作品,编成《国语讲义》,并从事中国文学史的研究,编写《中国文学史略》。
1928年春,柔石被举荐为县教育局局长,于是,为争取宁海中学“立案”并集资重建被台风摧毁的新校舍而四处奔走;5月,共产党地下组织在亭旁(现属三门县)发动农民暴动,很快就被政府当局镇压。因此次暴动有宁海中学师生参加,当局遂强迫解散学校,追捕革命师生。柔石当时虽不是共产党人,但主动掩护暴动者脱险,亲自护送县委书记杨毅卿去乡下岳父家隐蔽,使其脱险离开宁海;6月,柔石亦离开家乡去沪上谋生。在上海,经王方仁介绍结识了鲁迅先生。从此,柔石的思想和创作深受鲁迅的影响,勤奋创作,出版了《三姐妹》、《旧时代之死》、《二月》、《为奴隶的母亲》等四部中篇小说和大量译著。同年冬,在鲁迅的领导下创立“朝花社”,发行《朝花周刊》、《朝花旬刊》、《艺苑朝花》诸刊物,并担负编校印发的重任。
1929年1月,柔石辞去《语丝》编辑后的鲁迅,又推荐柔石为《语丝》助编。
1930年2月,柔石为争取言论、出版自由的“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”成立,鲁迅、柔石均为其中发起人。3月,“中国左翼作家联盟”成立;柔石参加并被推选为执行委员,后任常务委员、编辑部主任,负责编辑“左联”的机关刊物《萌芽》。5月,柔石由冯雪峰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。接着,以“左联”代表的身份,出席在上海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。会后,写成题为《一个伟大的印象》的通讯,刊在《世界文化》第一期上,报道了大会实况,倾注对胜利的向往和革命根据地的热爱。
1931年1月17日下午,柔石去东方饭店参加党的会议,因叛徒告密,与会二十四人全部被捕,租界法庭将他们引渡给淞沪警备司令部,关押在龙华监狱。在狱中,柔石曾多次捎信鲁迅先生,关心鲁迅先生的安全;2月7日夜,国民党当局将二十四位同志秘密枪杀于龙华,柔石牺牲时,年仅三十岁。其中有“左联”成员李伟森、胡也频、殷夫、冯铿等四人,加上柔石,被后人称为“左联五烈士”。
人物事迹
1923年夏,柔石自浙一师毕业后,于杭州担任家庭教师。因理想与现实差距,半年后离职返乡。1925年2月,柔石赴北京,成为北京大学旁听生,聆听鲁迅先生讲授的课程,深受启发。1928年9月,柔石经王方仁、崔真吾引荐,拜访鲁迅于上海闸北横浜路景云里23号,成为其人生转折点。此后,柔石接触更多进步思想,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。
柔石对时局见解与文学艺术追求,获得鲁迅认可。鲁迅邀请柔石、王方仁、崔真吾同住,自己则另寻住所,并邀三人共餐。柔石与鲁迅常交流读书创作心得及社会问题。柔石解释笔名“柔石”源自家乡题刻,寓意刚柔相济,鲁迅赞同。期间,柔石写作与思想觉悟均有提升。
鲁迅对柔石多有帮助,柔石亦尊敬鲁迅。鲁迅阅读柔石《旧时代之死》书稿后,大为赞赏,推荐给北新书局出版。柔石小说《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》完成后,鲁迅成为首位读者,并决定在《奔流》连载发表,此为柔石毕业后首次在正式杂志发表作品。
1928年深秋,柔石与王方仁、崔真吾计划创办介绍东欧、北欧文学及外国版画的文艺社团,出版刊物,股金每人50元。柔石资金不足,鲁迅主动垫付,并让许广平加入,实际承担3/5资金。社团命名为朝花社,刊物名为《朝花》周刊。鲁迅倾注心血于刊物,包括设计刊头、书写刊名、指导版面设计。鲁迅主张版面选登外国美术作品,开创国内文艺刊物先河。《朝花》周刊面世后,柔石在鲁迅指导下编辑出版《近代木刻选集》和《蕗谷虹儿画选》,介绍国外进步木刻艺术。鲁迅推荐柔石担任《语丝》编辑。柔石在为朝花社工作的同时持续创作,迎来创作高峰期。
1921年10月,柔石加入“晨光文学社”,该社由叶圣陶、朱自清任顾问,潘漠华、冯雪峰负责,开始参与新文学运动。1925年5月30日,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后,柔石思想受到深刻影响,开始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相联系,积极参与党组织发起的进步活动。
1927年秋,柔石受邀至宁海中学任教,同时参与党领导的革命活动。宁海中学为中共宁海临时县委的秘密活动基地。因柔石倾向革命、同情共产党,且表面无党派色彩,宁海地下党组织推选其出任县教育局局长,对掩护地下党工作起到重要作用。1928年5月,宁海中学因“亭旁暴动”被勒令解散,柔石掩护县委特派员脱险后转至上海。同年12月,上海法租界电车、公共汽车工人罢工,柔石友人林淡秋被捕,柔石前往探视并资助其生活费用。
1929年秋,党中央决定组建左翼作家联盟,柔石积极参与并成为筹备组成员之一。1930年2月,柔石出席上海新文学运动者讨论会和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;3月2日,左联成立大会召开,柔石被选为执行委员,后任常务委员兼编辑部主任。
经地下党组织培养,柔石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。1930年5月,经冯雪峰、黄理文介绍,柔石加入中国共产党,成为党与鲁迅联系的桥梁。同年,柔石以左联代表身份参加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。
作为革命家,柔石积极参与党领导的革命活动,并反对王明“左”倾冒险主义。1931年1月17日,柔石在上海东方饭店参加讨论王明路线问题的会议时遭逮捕,后被移送至国民党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牢房。在狱中,柔石坚贞不屈,与反动当局斗争,并送出信件向鲁迅和战友通报情报。2月7日夜,柔石等24位革命同志被处决,壮烈牺牲,时年30岁。
主要贡献
柔石创作了55万字的作品和63万字的译作。他的文学作品包括小说《旧时代之死》、《人鬼与他的妻的故事》、《二月》、《为奴隶的母亲》、《三姊妹》、《希望》等,散文集《希望》,两部独幕剧,以及大量诗歌。译作涵盖卢那卡尔斯基的《浮士德与城》、戈理基的《阿尔泰莫诺夫氏之事业》及《丹麦短篇小说集》等。这些作品已列入世界文学的宝库,先后被译成日、英、俄、法、德、泰、印等多种文字,赢得了国外读者的喜爱和好评。对中国的革命文艺创作,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扶植新生的木刻艺术有着不朽的功绩。
柔石的小说尤为突出,其中《为奴隶的母亲》和《二月》最具代表性。《为奴隶的母亲》发表于1930年,被多部选集收录,并受到国际文学界的关注,如罗曼·罗兰曾对其表示感动。作品通过对农村劳动妇女悲惨经历的描写,竭力诅咒了罪恶的“典妻”陋习,曾被译成多国文字,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均产生了较大影响。
《二月》作为中篇小说,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。它以江南小镇为背景,展现了知识分子在现实生活中的苦闷、彷徨及对命运的迷茫。作品通过萧涧秋的经历,揭示了社会底层人物的悲惨命运,其社会意义超越了文学价值。
人物生活
人物语录
“五卅!五卅!别人的血是何等的沸!而我却没有帮她出过一颗汗过!……我还算国民么?惭愧,惭愧!”
“……剜心也不变!/砍首也不变!/只愿锦绣的山河,/还我锦绣的面!/……啊!战!努力冲锋,/战!”
“去做和社会对垒的人,而且做社会的司机者!”
“能有更好的作品,贡献给买我(柔石)书的读者”。
“中国,红起来吧!中国,红起来吧!全世界底火焰,也将由我们底点着而要焚烧起来了!”
家庭情况
趣闻轶事
柔石在浙江一师读书期间,17岁就在父母之命下与大他2岁的女子吴氏结婚,吴虽勤劳朴实,但没有读过书,双方缺乏共同语言。而这时的柔石,是一个向往革命的热血青年,饱领时代的思潮,封建礼教的束缚,无疑使他常常陷入感情的痛苦之中,婚后,他多在外漂泊。柔石在追求理想的征途中,碰到象冯铿这般具有共同向往、热情奔放的女青年,相爱就成自然的事了。冯铿与柔石大约是在1929年10月结伴同游杭州时未公开地同居,其短暂的爱情倍受歌颂,被誉为一对“红色恋人”。
人物评价
惯于长夜过春时,挈妇将雏鬓有丝。梦里依稀慈母泪,城头变幻大王旗。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。吟罢低眉无写处,月光如水照缁衣。(鲁迅《悼柔石诗》)
在中国现代历史上,左联五烈士是彪柄革命史册的人物,柔石是其中重要的一位。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,二、三十年代的著名青年作家中,柔石是其中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前驱战士之一员,他用自己的鲜血,写下了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历史的第一页。(作家孔海珠 评)
柔情似水,骨硬如石,是宁海的山清水秀赋予了柔石的灵气,是宁海的一方水土孕育了柔石的风骨。他是宁海人民的光荣,也是宁波人民的骄傲。(诗人方牧 评)
后世纪念
人物书籍
柔石牺牲后,鲁迅在刊物《前哨》创刊号“纪念战死者专号”上亲撰《柔石小传》和《中国无产者革命文学和前躯的血》等文;后来又在《
为了忘却的纪念》中写下了“忍看朋辈成新鬼,怒向刀丛觅小诗”的诗句;直至辞世前作《写于黑夜里》,鲁迅无时无刻不在缅怀柔石。
《柔石的故事》一文最初刊于《
红蔓》2017年第18期,该文写了柔石的人物生平事迹。
纪念展陈
柔石故居位于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跃龙街道杏树社区柔石路1号,为“五联五烈士”之一柔石的故居,坐北朝南,三合院式。正屋与东西厢房皆为重檐楼房硬山顶,正屋面阔三开间带二弄,东西厢房均为面阔五开间带一弄。 1960年,宁海县人民政府批准整修柔石故居,鲁迅夫人许广平题匾额,1962年10月,列为县级文保单位,1989年12月,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1995年,公布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2002年,宁海县人民政府再次对故居进行整修,并批准建立柔石纪念馆。2004年10月,柔石故居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1992年,镇海中学师生为纪念柔石诞辰九十周年,建造柔石亭,其长子赵帝江为亭题名。
1950年4月,党和国家组织力量将柔石等24位烈士的忠骨挖掘出来,移葬大场公墓。1968年,又专门修建了“龙华烈士陵园”。烈士纪念碑高高耸立,象征着革命先烈们的精神高大伟岸,万世永垂。
1957年,宁海中学把柔石力促建成的教学楼之一命名为“柔石楼”,并筹建柔石纪念室。
1962年,宁海中学成立“柔石文学社”,定期出版期刊《柔石园》。
2002年,《柔石园》专门出了柔石百年纪念专辑。
2007年,宁海中学举行纪念柔石诞辰105周年暨庆祝柔石文学社成立45周年活动。
2002年9月28日,由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、中国作协创作联络部、
中国现代文学馆、浙江省文联、浙江省作协、宁波市文联和宁海县委、县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柔石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柔石故乡宁海举行。